逛mj博客摘录的两段话

昨天无心上班,于是在看雪上考古,看着看着就摸到的mj的blog,看到两段话深得我心,于是摘录下来,也不枉我摸这一下午的鱼了。


关于1万小时定律,兼谈最近的MD事件

2009-11-03 21:26

今天去ADVDBG找一个很老的资料,无意中发现了Raymond的一篇文章:《也谈1万小时定律 》

http://advdbg.org/blogs/advdbg_system/articles/3204.aspx

很有感触,也算了一下,接触程序、逆向、底层也有6年之久了,每天花费的时间,差不多在10~12个小时,那么取个平均数,11365(节假日不休)6= 24090,二万小时多一点。

前一万小时,在学校,在和我的电子设备TEAM奔波于祖国南端的时间里,基本花费在了反汇编、汇编,和硬件打交道的日子上,这部分功夫本博的读者是看不到了。后一万小时,在祖国的首都,则开始和Windows开始挂钩,逆向,内核,安全,等等。

诸位网友,只要是智商不是太差,谁下到了这个功夫,就能达到和我一样的水平,都是正常人类,没什么区别。世上无难事,巴拉巴拉巴拉,虽然很俗,但确实有道理。

反之看最近的MD事件,最初是在公司某事件熬夜时,无聊中下载了MD,CIS等软件,本意是想学习一下,看到MD的Probe处理后,便想起了去年曾和某些人意淫过的ProbeBypass技术,于是实践了一下,既然实践成功后不免发出来分享一下。

可是后来的事情有些让我出乎意料,卡饭上MD区的网友们反映超过我的想象,SANDWORM也迅速补上了这个漏洞,于是起了争胜之心,接下来连着五次破掉了升级后的MD。其实,挖掘这些攻击方法对我来说确实很简单,在内核攻击防御这块做熟了,看一眼IDA自然知道目标程序哪里没处理好。

只是这样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,因为很多时候可能不需要多少的技术水平,不需要对这些保护做分析,直接照抄或者修改网上一些现成的方法、手段,也可以突破安全软件保护,由于这样可以轻易地获得战胜安全软件的虚假的满足,一些新入门的小孩可能就以此为荣,沉浸到对保护突破的快感,而不是技术追求的渴望上去了,这很明显是错误的。我的本意只是共享ProbeBypass这个精妙的技巧,而不是要攻破某某。

构建一个完备、考虑用户感受和兼容性的保护系统,远远比突破它的技术要难得多,尤其是在拥有大用户量基数的产品上。以微软这样的庞然大物,高手如云,也要在接到报告很久后,才能修补漏洞,不是因为不知道怎么修补,而是他们要考虑的问题远比漏洞攻击和挖掘者多得多。在保证用户体验,兼容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,增强安全防护的能力,这才是高深的技术。 相比之下,这些攻击方法的挖掘,尤其是非建立在对攻击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的挖掘(其实那样已不叫挖掘,叫做抄袭或盲人摸象吧 呵呵), 显然根本没有多少技术含量。

不过此次MD事件,据某人说也具有了一些正面的影响,那就是让很多原本不了解这方面道理的卡饭的网友,了解了HIPS的防护不是绝对安全的,了解了HIPS的保护其实并不见得比常规的带防御能力的安全软件强,为什么平时看起来HIPS很坚固,但专业人员却能很轻易地突破,了解了怎么样的设计考虑才是面向大多数用户的。让他们对什么是真正优秀的安全防护软件有一个正确的标准。如果说这些目的能达到,并且这些影响能随着卡饭的网友向外传播,那么最近这两天,我还算没有白练输入法:)


killer的一段适

2007-05-23 19:47

在网络上,各个BBS中,你会发现N多人都在谈论病毒,整天谈论的就是怎么清除一个木马, 木马又改注册表哪里啦?木马把文件拷贝到哪儿啦? TXT文件关联是不是又被修改啦?等等,并觉得这就是“技术”,乐此不疲。我经常被人家这样问来问去,在某种意义上,我觉得这侮辱了反病毒技术,这个活儿应该叫客服!

当然这种堕落也是病毒技术的堕落,初接触计算机那种对病毒的神秘感已经彻底消失,今天的病毒是看得见的,今天的病毒作者十有八九的不懂变形、多态,你看那几百K的木马,近1M的后门,形形色色的蠕虫和垃圾邮件们依靠操作系统漏洞、应用程序的BUG和对用户的社交工程欺骗来传播。